在杭州亚运会男篮半决赛失利后的第18个月,布鲁克林篮网队老板、中国篮球重要投资人蔡崇信首次接受国内媒体独家专访,面对镜头,这位兼具东西方体育管理经验的企业家直言不讳:“中国篮球面临的挑战,本质上与中国体育整体遇到的瓶颈是同源的。”
青训体系的结构性困境
“我们的青少年培养过于急功近利。”蔡崇信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核心,他列举了一组对比数据:美国高中篮球联赛每年有超过10万名注册运动员,而中国同龄段的专业训练人口不足其十分之一。“这不是简单的参与人数问题,而是整个选拔机制的问题。”
这位阿里巴巴集团联合创始人分享了他的观察:在美国,女儿所在的初中篮球队每周训练4次,同时保证文化课学习;而在国内,14岁的苗子就要在体校进行专业化训练,导致运动员知识结构单一。“当你的青少年在16岁就面临‘要么成为职业选手,要么被淘汰’的二选一时,这个体系注定是脆弱的。”
职业联赛的商业化迷思
谈及CBA联赛,蔡崇信以NBA的成功经验作为参照:“职业体育的本质是内容产业,NBA之所以成功,是因为它把比赛打造成了一种文化产品开云平台。”他特别提到,上赛季CBA季后赛转播中,某平台弹幕互动量比常规赛下降37%,这反映出赛事内容吸引力的不足。
“我们太注重短期成绩开云官方直播,却忽略了联赛IP的长期建设。”蔡崇信举例说,NBA球队的社区运营可以让球迷几代人支持同一支球队,而CBA球队的属地化建设才刚刚起步。开云官方直播“没有文化认同的职业体育,就像没有根的树。”
体育教育的缺失之痛
在蔡崇信看来,最令人忧心的是体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定位。“在欧美,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,而在我们这里,体育和教育长期是两条平行线。”
他提到一个细节:NBA球员在退役后,约65%能够成功转型为教练、解说或商业人士,而中国运动员的这个比例要低得多。“这是因为我们的运动员在成长过程中缺失了通识教育这个环节,当你的整个世界只有篮球时,你的职业生涯也会变得狭窄。”

改革路径的深层思考
对于改革方向,蔡崇信提出了三点建议:建立真正的体教融合体系,让运动员在成长过程中不脱离正常教育环境;推动职业联赛的市场化改革,让俱乐部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;构建多层次竞赛体系,让不同水平的运动员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平台。
“姚明主席推动的小篮球计划是很好的尝试,”蔡崇信肯定道,“但需要更多社会力量的参与,我最近在考察浙江的几所实验小学,他们的‘班级联赛-校级联赛-区域联赛’三级体系就很有借鉴意义。”
全球化视野下的机遇
作为NBA球队老板,蔡崇信特别强调全球化视野的重要性:“现在日本男篮的八村垒、渡边雄太都在NBA站稳脚跟,他们的成功不是偶然,而是系统化国际培养的结果。”
他透露,正在筹划一个“中国篮球明日之星”计划,将选拔有潜力的青少年到美国高中联赛接受锻炼。“不是要他们都成为NBA球员,而是要让他们体验不同的篮球文化,开阔视野,这种国际化体验对球员的成长至关重要。”
传统体育模式的转型挑战
专访中,蔡崇信还谈到了传统体育体系面临的普遍挑战:“我们过去依靠的‘三级训练网’模式已经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,现在的年轻人有太多选择,电竞、街舞、极限运动都在争夺他们的注意力。”
他特别提到,在抖音平台上,篮球相关内容的日均播放量是传统赛事直播的5倍以上。“这说明年轻人依然热爱篮球,只是他们参与和消费体育的方式变了,体育产业需要思考如何适应这种变化。”
展望未来

尽管面临挑战,蔡崇信对中国体育的未来仍持乐观态度:“我们有庞大的参与人口,有深厚的体育文化底蕴,更重要的是有改革的决心。”
他最后强调,改革需要耐心:“美国篮球从职业化到成熟用了近50年,我们才走了20多年,关键是找准方向,然后坚持走下去,我相信只要坚持改革,中国篮球乃至中国体育一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。”
这次专访不仅展现了一位商业领袖对体育产业的深刻理解,更勾勒出中国体育改革的关键路径,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交织的当下,如何构建既符合国际体育发展规律、又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体系,这不仅是篮球领域面临的课题,更是整个中国体育需要共同解答的时代命题。